按圖片即可解說

 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總統府    四資呂沛珍

    走進總統府,就像走進了歷史的時光隧道,雄偉的建築,威風的憲兵,不禁令人肅然起敬,走進總統府的各個房間,有不同的風格,現在就來看看總統府的歷史。

  地理位置

台灣的四大門東、西、南、北門的交叉中心點就是現今的總統府。

 

  建築歷史

1907年 總督府以獎金5萬元公開徵總督府的設計圖,有50多人設計,取7名給一千元獎金為第一階段錄取名額,本來打算採取第一名的設計,但後來發現第一名的設計圖抄襲海牙國際法庭的建築樣式,所以採取第二名的設計。
1912年6月1日(民國1年) 總督府正式開工。
1915年6月(民國4年) 主體大致完成,並舉行典禮。
1919年(大正8年,民國8年) 總督府正式完工。

  名稱變革

1919年(大正8年,民國8年) 命名為總督府。
1946年(民國35年) 因為要慶祝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60年大壽,而命名為介壽館。
1947年(民國36年) 曾短暫命名為省府大廈。
1950年(民國39年)改名為總統府到現今。

  修復重建

1945(民國34年) 戰爭末期的台北,遭到美軍轟炸,導致建築物損毀。那時取用卡車不易,所以都用牛車搬運損壞的建物,而負責修理建物的就是李重耀先生。
1948年(民國37年) 恢復舊的樣貌。

 

總統府樣貌

 

總統府是歐式建築,呈現像[凸]字形,以前總統府只有六樓,所以總統府的中央塔樓本來是沒有的,但是因為他們希望總督府比任何建築物高,就加建成十二樓。因為日本國旗是太陽,所以總統府是坐西朝東面向太陽。

總統府樣貌想像 的屋頂就像海軍的帽子,而建築的兩旁像海軍肩膀上的軍階。非常具有威嚴!

 

總統府內部

 


總統府內部的屋頂使用了青銅的材質,容易散熱。建築的中央有南庭院、北庭院,南庭院曾經在1945年的美國轟炸時損毀,所以不像北庭院是用木頭建造,而是用磚頭。北庭院和南庭院以前本來是以停馬車、腳踏車和馬之用,而現在以梅花的五個花瓣造型做為主題,而中央都會種一顆稀有的油杉樹。

 

連門進出都有級別限制 總統府有六個門,每個每都給不同人出入。

 

  和總統府相關的東西 和總統府相關的東西就是現今我們在用的的200元紙鈔,上面的景象上印著高高聳立的總統府,非常壯觀。

中央塔 中央塔高達六十公尺,從社往下看以俯視整個台北成,是日治時代全台最高的建 築物。原先是設計六層樓,但為了凸顯統治者的權威,將高度提高至九層。

牛眼窗 總統府的窗戶名為牛眼窗,看起來像牛眼,因此而得名。此處特別以拱心石排列成車輪狀來增加變化。

主入口廊柱 總統府的主入口廊柱是日治時期的官署建築,是將軍主要入口,做成有屋頂的門,是每次 國慶大典時總統接受民眾歡呼的地方。

角塔

角塔位於轉角處的地方,與高塔形成對稱的三角形,細部裝飾也和中央塔和衛塔很相似。

衛塔 衛塔在於主入口的兩側,強化 出入口的意象,並襯托出中央塔的雄壯。曾於二次世界大戰時遭盟軍轟炸,屋頂原為半圓形。